出品人:郝 祁
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,系副主任,斯发基斯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(深圳市十大诺奖实验室)执行院长、无人驾驶中心主任、研究员, 深圳市机器人视觉与导航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、南科大海梁智能交通中心执行主任、南科大风向标智能网联汽车教育联合实验室主任、南科大计算机系昆易无人驾驶智能仿真测试联合实验室主任。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合作项目与面上项目、Intel自动驾驶数据集项目、南科大计算机系昆易无人驾驶智能仿真测试联合实验室、华为2012实验室无人驾驶仿真测试项目与安全驾驶决策项目,以及多项深圳科创委重点基础研究、中外合作、创客平台项目和省市级教改项目。曾多次担任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(NSF)、美国能源部先进科研项目(DOE ARPA-E)、国自然基金、科技部评委,已经发表了60多篇SCI学术论文、70多篇EI学术论文,获批20项国家专利,以及合作编写专著一本。多次获得最佳会议论文奖与提名奖。2023年与企业合作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南方科技大学教授、斯发基斯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执行院长、深圳市机器人视觉与导航重点实验室副主任

智能装备与机器人

聚焦AI驱动的装备自主感知、决策与控制技术,涵盖具身智能、运动规划、人机协作与边缘推理等方向。结合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场景,探讨从单机智能到群体协同的技术演进路径。
机器智能本体感知设计与学习技术
万 芳
南科大 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助理教授
内容简介:
本报告以“柔感智能”贯穿人—机本体感知与应用:从人体动觉/力觉机理到机器人表征与学习,提出柔性多面体网络支撑的全向交互,阐述基于视觉的触觉感知与形貌重建,并拓展至陆地—水下的一体化触觉框架。展示基于柔感智能技术的具身数据采集系统的软硬件产品,标注—学习闭环与应用落地。   
     
演讲提纲:

1. 从人到机器人的本体感知
2. 软体机器人的全向交互
3. 基于视觉的触觉技术
4. 陆地至水下触觉
5. 柔感智能的具身数据采集

听众收益:   
1. 了解前沿的机器人视触觉技术
2. 了解具身数据采集方案        

自2022年1月至今,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,担任助理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,组建机器智能设计与学习实验室,获批深圳市鹏城孔雀特聘岗位,是IEEE会员、Design Society会员,任ICRA 2024/2025 副编委。目前主要研究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仿生感知原理,提出以视触融合感知为核心的技术手段,开发柔性超材料力触觉感知新设计,实现精细力触觉的自适应交互与感知;以机器人学习算法为基础,研究人机交互与物品操控过程中的刚柔耦合问题,实现柔性超材料的力触觉机器智能。
具身智能时代的数据集管理与生成
郝 祁
南方科技大学教授、斯发基斯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执行院长、深圳市机器人视觉与导航重点实验室副主任
内容简介:
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,训练与测试模型所使用的的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。一方面,针对数据的多样性、平衡性以及有效性需要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优化数据集;另一方面,面对真实数据中价值场景严重不足的情况,需要高效地生成高质量、高价值的数据来提升模型的泛化性。此外,在已有大规模数据集中能够检索到极端场景与稀有场景的检索技术,用于帮助理解数据与场景的数据可视化技术都将被在本报告中介绍。

演讲提纲:
1.具身智能技术
定义与介绍、发展近况、制约因素
2.具身智能数据集
定义与介绍、多样性、平衡性、有效性 以及相应的评估指标
基于主动学习的数据集优化技术
3.数据可视化技术
数据可视化:3D重建、场景流;场景可视化:图结构、占用网络
4.数据检索技术
场景分类、场景标注、以文搜视频的/以图搜视频的大模型检索技术
5.数据生成技术
利用3D建模生成、利用神经渲染生成、利用3D高斯模型生成、利用扩散模型生成
6.总结

听众收益: 
1. 通过本报告了解发展具身智能技术的关键点
2. 通过本报告了解具身智能数据集的评价与可视化方法
3.通过本报告了解具身智能数据集各类生成方法

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,美国杜克大学博士,现任斯发基斯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执行院长、深圳市机器人视觉与导航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。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,与华为、英特尔等公司开展多项合作项目。发表相关领域学术期刊与会议文章130多篇。
从感知到决策:自动驾驶自主导航技术的研究与探索
孙宇翔
香港城市大学 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
内容简介:
自动驾驶自主导航是指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,由智能系统自动控制无人车从起点安全、精准地抵达终点,这项技术是自动驾驶的核心。自主导航技术主要涵盖无人车环境感知与决策控制两大方面。本报告将围绕自动驾驶自主导航技术,重点讨论基于深度学习的环境感知与端到端决策两个方面,介绍课题组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。

演讲提纲:
1.自动驾驶自主导航技术
定义与介绍、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
2.自动驾驶环境感知
定义与介绍、全局定位、三维建图、语义分割、BEV感知、障碍物感知
3.自动驾驶导航决策
定义与介绍、端到端导航、轨迹生成、端到端控制、可解释性、具身导航

听众收益:
1. 通过本报告了解自动驾驶自主导航关键技术
2. 通过本报告了解自主导航关键技术的难点与瓶颈        

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学系,助理教授。孙教授目前在机器人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,谷歌学术引用4400余次,H指数35。于2022年入选百度AI华人青年学者榜,AI交叉领域全球50强;以及于2022-2025年,连续四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。担任多个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的Associate Editor,例如TASE, TIV, RAL, ICRA以及IROS。
AI驱动机器人智造:柔性加工产线新范式
潘 阳
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、佳安智能创始人
内容简介:
聚焦于“AI+机器人”这一前沿方向,重点探讨如何以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产线的“核心大脑”和“类人感知”,通过机器学习与机器人技术,打造集“生产-搬运-操作”一体化的机器人生态产线和系统性智能解决方案,实现柔性加工产线新范式。        

演讲提纲:
核心观点:通过AI驱动和机器人智能制造,打造一体化柔性加工产线
以工业具身垂直领域的技术发展路径为重点,实现工业领域垂直应用场景的智能化升级。通过“AI+机器人”技术,打造“控制-感知-执行-软件”技术体系,形成磨抛工作站、复合机器人、人形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,实现抓取、打磨、搬运、装配全流程自动化的机器人产品生态闭环,打造“生产-搬运-操作”一体化的柔性加工产线。
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项目应用效果。

听众收益:
1.全面了解如何利用“AI+机器人”打造极致柔性的产线,以应对未来制造业不确定性的挑战。
2.获取从“生产-搬运-操作”一体化的柔性智造解决方案全景图,明晰落地路径。
3.洞察下一代柔性制造技术研发方向,把握与行业创新者共建生态、合作共赢的机遇。
上海交通大学博士,佳安智能创始人,南方科技大学博导、副研究员,鹏城孔雀计划C类人才,上海市青年创业英才,“科创中国”U30榜单青年创业,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新锐人物奖, 春申金字塔杰出人才;曾担任包括 MMT 在内的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,并先后赴美国机械工程协会会议(ASME-IDETC)、IEEE-ICAMechS、IFToMM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研究报告;研究方向包括足式机器人、机器人动力学、机器人力控制、柔性制造等,主持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、横向课题项目、产学研合作项目11项,国家973计划参与者;累计发表SCI学术论文37篇,申请专利60余项;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,先后受到《MIT Technology Review》、《Nature》、《MSC Software》等杂志报道及专访,以及CCTV\Press TV等国内外媒体报道。
京ICP备2020039808号-4 京公网安备11011202100922号